
学生把工匠故事搬上舞台
从朗诵台到实训室,从电商梦到技术攻坚,年轻学子在不同赛道上共同绘就安徽材料工程学校思想引领工作的生动画卷。在这里,思想引领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底色;专业技能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实现价值的温暖力量。三维联动,知行合一,这所中职学校正以其独特的育人智慧,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写下生动注脚。
在安徽材料工程学校的实训室里,黄辰俊手握朗诵比赛一等奖证书,眼前浮现的却是数控机床上闪烁的指示灯;朱景歆在职业模拟挑战赛中自信从容,心中惦念的却是在家乡茶园里忙碌的外公外婆;汪舟翔与队友在省级技能大赛中拔得头筹,手中调试的STM32单片机映照着他们彻夜奋战的身影……
他们在不同的赛道上绽放耀眼的光芒,背后是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三维联动·知行合一”实践育人体系的深层滋养。近年来,学校通过职业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培育、综合素质发展三大模块,构建起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与人文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格局。
展开剩余86%黄辰俊:0.02毫米的匠心回响
“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劳模工匠……”站在安徽省“传承工匠心,共筑报国情”朗诵比赛的舞台上,2024级高职数控班学生黄辰俊的声音铿锵有力,从带着浓重乡音到斩获比赛一等奖,他的蜕变源于对工匠精神的真切体悟。
报名参加比赛,仅仅是因为“工匠心”三个字触动了他——“在我的课本上,到处都是类似的词”。备赛初期,他对着稿件死记硬背,把“制造业是国家脊梁”念得干巴巴的,毫无感情。转折发生在一次单独辅导中,老师指着稿件上的那句话,让他好好琢磨其中的含义。他忽然想起数控课上的一幕:一次加工齿轮零件时,他的成品尺寸差了0.02毫米,数控老师拿着零件对着灯光仔细查看,眉头紧锁,然后带他到机床边,指着操作面板和零件上的误差处,要求重新调整。
“为了修正这0.02毫米,我跟着老师在实训室反复调整刀具角度,校准坐标系,直到第二周的实训课上,成品的公差终于合格了。”忆起这些经历,黄辰俊再念稿件时,声音里慢慢有了力量。
从那以后,每天下午课程结束,黄辰俊都留在空教室里练习,手里拿着数控零件图纸,把稿件里说的“制造业重要性”与车间里嗡嗡作响的机床、精准的量具联系起来。“当念到‘我们有强大的职业教育’时,我总会想起数控老师教我操作机床,还有自己第一次独立加工出合格零件时高兴的模样。”黄辰俊说。
比赛那天,念到“千千万万的劳模工匠”,他脑海中浮现的是实训室的机床、老师认真的模样……“这次获奖让我明白,工匠精神不是空话。对我来说,它是朗诵时把每个字念准的认真,更是数控加工时差0.02毫米都不行的严谨”。
朱景歆:从乡村到赛场的电商梦
站在安徽省中学生职业模拟挑战赛的领奖台上,2024级电子商务班学生朱景歆手捧省赛二等奖证书,内心涌动着对学校的感激之情。“我的每一步成长,不仅源于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学校给予我的悉心培养与支持”。
当得知学校举办初赛时,朱景歆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这个决定源于她心底一个柔软的情结——“我的外公外婆都是朴实的茶农,我曾亲眼见过农产品因销路不畅而带来的艰辛。”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她渴望用所学专长为家乡做点事。“成为一名助农电商主播”这颗种子在她心中悄然萌芽,并成为她参赛的初心。
在校赛中,她凭借这一理念获得一等奖,学校推荐她参加省赛。欣喜之余,她也不免忐忑:“我真的能站上更大的舞台吗?”就在犹豫不决时,指导老师的坚定鼓励和学校的全方位支持,让她重拾信心,勇敢迎接挑战。
备赛过程中,指导老师耐心帮她厘清思路,从市场分析到个人优势挖掘,一遍遍帮她打磨职业生涯规划书。其间,她和团队成员共同排演情景剧,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她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让她接触了解了更多职业方向。
学校丰富的德育活动也为她注入了能量。参加“红色故事演讲活动”,讲述陈延年事迹的经历,让她被先烈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理想”。
朱景歆介绍,学校的课程设置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完善的实训设备和专业的指导教师极大地增强了她的理论自信与技能自信。“这次获奖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我坚信,只要自己在热爱并擅长的领域持续深耕,将来一定能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汪舟翔:十日攻坚的逆袭之战
今年1月,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电子产品设计与应用赛项现场,汪舟翔和队友成功拿下省级一等奖。“从争取参赛名额,到开放实训教室、提供训练设备,再到老师帮我们拆解往届赛题、解答技术难题,正是有了学校的全力支持,我们才有底气站上赛场。”汪舟翔介绍,获奖荣光的背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技术突围。
距离比赛仅剩10天,汪舟翔和队友接到通知:赛场核心设备要从熟悉的51单片机换成STM32,两款设备的操作逻辑、编程方式差别很大,这意味着他们之前围绕51单片机打磨的赛题方案几乎要推倒重来。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汪舟翔和队友迅速制定分工计划:一人研究STM32设备手册,标记引脚定义和参数设置等关键内容;另一人对照往届赛题的功能要求,逐行修改代码,测试在新设备上的兼容性。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7点就到实训室,中午随便扒几口饭接着干,晚上一直练到快熄灯才离开。”汪舟翔回忆道,“有次卡在代码和STM32硬件的适配问题上,我们对着屏幕讨论到半夜,最后还是靠互相提醒细节才找到症结。”终于在赛前一天,他们摸透了STM32的用法。
比赛当天,他们按计划搭建硬件、导入程序,但在测试核心功能时,屏幕突然弹出报错提示。关键时刻,队友一句“按应急方案来”稳住了阵脚。检查接线、排查代码,在比赛倒计时15分钟时,他们发现并修正了参数错误,顺利完成演示。
“这次比赛让我明白,专业技能是底气,队友配合是助力,学校支持是后盾。”汪舟翔表示,未来他会继续聚焦电子产品设计,把技术学扎实,不辜负学校的培养,也珍惜和队友并肩奋斗的时光。
段水仙:数字蓝图上的师生共进
面对全新的安徽省“水利工程制图与应用”赛项,该校教师段水仙一度萌生退意。不足一个月的备赛时间,复杂的CAD制图与完全陌生的BIM建模,挑战重重。但2023级建筑班学生王鹏哲坚定的态度改变了她的想法:“老师,我们试一试吧,我能学!”
挑战始于BIM学习。面对全新的软件界面与三维建模逻辑,他们几乎是“从零开始”。王鹏哲展现了惊人的学习韧性:他白天反复练习CAD水利工程图,确保每一张图、每一处细节都精准无误;晚上则一头扎进BIM学习,从构件创建到参数化设计,一步步搭建起虚拟水闸模型。
“我至今记得那个深夜,为解决一个复杂模型的绘制难题,王鹏哲连续奋战数小时。成功时,他眼中闪着泪光告诉我模型‘活’了。”段水仙回忆道,那一刻,王鹏哲脸上洋溢的热爱与成就感深深地触动了她。
更可贵的是,王鹏哲在掌握技能后,主动将操作心得整理成《避坑指南》与老师分享。“我们亦师亦友,在共同探索中进步。”段水仙欣慰地说。最终,师生二人在学生组与教师组比赛中双双获奖。
“这份成绩是学校‘厚德强技、知行合一’育人成效的体现,更是师生同心、迎难而上精神的最好诠释。”在段水仙看来,王鹏哲用行动证明了只要敢于开始、不懈坚持,就能在数字蓝图上绘出无限的可能。
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活动
体系赋能:三维联动培育新时代工匠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团委书记孙玲介绍,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学校构建了“三维联动·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职业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培育、综合素质发展”三大模块,形成深度融合的育人格局。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构建了阶梯式实习实训体系,建立“课程学习——技能实训——项目实践——顶岗实习”四级进阶机制,与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规模企业共建“厂中校”“校中厂”,实现课程与岗位标准对接。实行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模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导师,与专业教师组建“1+1”指导团队。
在责任担当方面,学校打造了“志愿+”社会服务品牌,围绕社区服务、文化传承、社会帮扶、环保行动四大核心领域,组织学校各专业、各班级志愿服务团队依次“亮相”开展服务。结合专业技能优势,电商专业助力农产品销售,护理专业开展社区健康义诊等重点服务项目。
在匠心筑梦方面,学校构建了“赛创融合”技能培养体系,建立“校赛选拔——市赛积累——省赛集训——国赛冲刺”四级备赛机制,培育出一批技能型、竞赛型人才。近几年技能大赛屡创新高,多个项目获省级以上奖项。
学校还创建“一社一品”社团生态,打造了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竞技、非遗传承等26个学生社团;同时构建“三全育人”德育体系,依据月份特色制定德育活动品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2024年,安徽材料工程学校荣获“三全育人”典型学校称号,学校机电与汽车工程部、财经与信息工程部荣获“三全育人”典型学部称号。“未来,我校将持续优化‘需求导向、项目驱动、多元评价’的实践育人机制,为培养‘精技术、强责任、善创新’的新时代工匠人才提供坚实保障。”孙玲表示。
(安徽青年报记者/谢婷婷 通讯员/孙玲)股指配资资讯网
发布于:北京市恒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